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主题 : 从“七夕”改名看文化自信的丧失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金点子奖 宣传大使奖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18
威望: 23 点
铜币: 22928 枚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1-21
0楼  发表于: 2007-08-12 09:10

从“七夕”改名看文化自信的丧失

近年来,有人建议将七夕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中国爱情节”、“中国情侣节”。 

  “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当然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但是,假如仅仅把“七夕节”定位成为一个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就未免有些片面了。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考证,中国古代“七夕节”的意义,更多的是女性祈求美好的生活。在这一天,妇女不只乞求爱情,还乞巧、乞美、乞子、乞年,包含了向往智慧、美丽、生子、丰收等很多方面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大,我国的传统节日遭遇寒流,有人不愿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迷失自己,也开始强调自己的东西,但是又怕别人不懂,所以总想给自己的传统节日安上西方化的称号。但我以为,如此一来总给人一种强行设置“文化防火墙”来抵挡洋节的感觉。难道,只有把春节改为“中国圣诞节”,清明节改为“中国感恩节”,我们才能够“大力弘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固然不能以全球化的理由坐视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也不应该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总惦记着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进行包装改造与“国际接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七夕节”,就是一个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节日,我们应该保证“七夕节”的完整和纯正。如果生硬地把“七夕节”进行包装改造,甚至以此进行商业化的拉郎配,流露出的其实是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自信的丧失,反而会破坏传统文化的魅力。 
快速回复 顶端
内容
HTML 代码不可用
使用签名
Wind Code自动转换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