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来历是什么?
俗称过年,是民间一年中庆贺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目。春节,古时叫“元旦”。《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标起,叫“元旦”或“元月”。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辛亥革命时,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据传说,“春节”最早是有祖乙天子定名的。在很久以前,有个以打柴为生的青年叫“万年”,他见当时节令很乱,决定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看见树影移动,从中得到启发,回到家里便设置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仪”。但阴雨天无法测量。后来他在山泉边喝水,见泉水很有节奏的从崖上往下滴,引起了他的联想,又制作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计时,慢慢的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从而制作了草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约有十二圆。”一次,祖乙天子去看望万年,适逢天象重复。万年对天子说:“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时春,请天子定个节吧。”祖乙天子即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太阳历定准了,他也满头白发,祖乙天子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称春节为年,过年挂寿星图,据说是为了纪念功高德望的万年。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日照境内,从“忙年”到过年,历时一个月,而且过年其间做每一件事情,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气氛。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有“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之说。过了腊月初八,家家开始忙年,做新衣、办年货。集市百货从集,售货额较平日增加数倍。购置器用,务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人丁兴旺;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馍馍)饽饽上蒸大红枣,名曰枣山,户户备足煎饼,要足够全家人一个正月吃的。自腊月十六日始,家家择晴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将居室内外、家什用具洗刷、清扫一新,以示辞旧迎新。贫穷人家无火房卧室之分,且多用泥土抹壁,故扫屋后需“光墙”。“光强”即取细白塘土搅成粥状,刷于四壁,以掩盖烟熏火燎之色,使屋内为之一新。
腊月二十三日“辞灶”,又称过小年。南部个别村庄有过二十四的,起因有“官辞三,民辞四”之说。晚饭前,将灶王像用熟米粒或饺子皮贴在近锅门的墙上,供上水饺、麦芽糖瓜等,并燃香烧纸,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供麦芽糖瓜,意在让灶王吃糖嘴甜,多说好话,也有意在用糖将灶王的嘴粘住,不让他到天上胡说八道。因辞灶供糖瓜必不可少,故有“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伸手——稳拿糖瓜”的歇后语。腊月二十四取下灶王像,待年三十正式张贴。辞灶过后,谋生于外地者,纷纷回家团聚。腊月二十九下午,各家将室内外最后清扫一遍,边扫边唱歌谣“里扫金,外扫银,扫的骡马一大群”。扫除的垃圾堆积在大门以外。腊月三十为除夕日,家家早起,把昨天的拉积点燃。、,名为点“狼烟”,意在把一切废旧的东西烧掉,化为灰烬。“狼烟”点罢,放几个炮仗。同时,用盆盛米饭,饭上插上九双红色筷子,筷子间隙以放进一个大枣为宜。也有用双筷串几页豆腐插在米饭上,摆到天敌桌上的,称“供年饭”。当天贴春联,挂年画。境内西部也有贴过门贴子的。有的着意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渔民家除在住宅贴对联外,还要在船上贴,将“招财进宝”四字合为一体贴于船头。五栀风船的栀杆上分别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日行千里”“三将军随后听令”“四将军一路太平”“五将军马到成功”。船上则贴“满载而归”。沿海一带人家,院内竖青竹一棵,上系红布拴制钱,称“摇钱树”,意在财源不断。除夕,家家户户要打满一缸水,备足三日柴,柴禾多是豆秸、芝麻秸,以备初一煮饺子用。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是夜,合家团聚,吃团圆饭。饭后合家围坐在一起包水饺。在几个水饺中放制钱,称“包元宝”。放制钱的数目因人口而定,人口多者多放,少则少放,一般取五、六、九数不一,寓“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九九长远”之意。夜深时,大门、二门放置拦门棍,亦有在门旁插桃木枝者,以防邪魔鬼祟入宅。拦门后,家人一般不走出大门外,院内禁泼水。多数人家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午夜子时为正月初一,新的一年开始。此时,鞭炮齐鸣,明灯高照。于院内设神案,保佑老少平安。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小,围坐炕头,吃团圆酒。女主人用豆秸或芝麻秸煮水饺。煮水饺不拉风箱,以示新年平静。吃水饺时谁吃到带钱的水饺最多,谁就在新的一年里福气最大。年夜忌说不吉利的话:如“完了”“没有了”“不够了”“算了”等,水饺煮破了不叫破,要说挣了;馒头裂了不叫裂了,要说笑了,俗称“过年话”。
正月初二,放鞭炮谓“开市”,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旧时称“正月礼,薄起纸”。走亲戚旧时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且走亲戚之风见盛。
正月初三,拿去拦门棍。各种民间文艺开始活动,俗称耍故事。杂耍队伍一般都有龙灯、旱船、狮包、高跷、小戏等,沿海村庄也有办水族舞队的。民间文艺队伍走街串巷、娱乐远村近邻,水平较高的队伍进城演出。两支队伍在城里相遇,必有一番争斗。各队都要亮出看家本领,上演绝活。文艺队伍所到之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与杂耍队伍混杂在一起。此时,艺人们或以龙狮,或以高跷,伴着锣鼓和音乐的节奏在人群里向外扩展地盘,名为“开场子”。尔后,表演者各显技艺,表演各类节目,热闹非凡。
正月初五为财神日,人们大都做些好饭菜喜庆。早晨要炒花生、黄豆、瓜子等,谓之“炒蚂蚁”,借五的谐音寓当年“无害虫”和“五谷丰登”之意。
正月初六早晨,也有晚上的,家家包水饺,放爆竹,燃纸烧香,曰“接灶王”。据说这一天灶王从天上归来,继续它在地上的事业。初六过后,春节即算结束,但喜庆、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底。
春节传说?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