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秋节还有半个多月,笔者跟朋友一起带着他4岁的女儿逛街。孩子对大街上正在促销的琳琅满目的月饼产生了兴趣,站在柜台前再也不肯挪步。无奈的朋友只好给她买了一个。但孩子拿着月饼却并不急于吃,而是问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平时不吃月饼?”“8月15日为什么就要吃月饼?”
朋友是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80后,面对女儿的问题,一时之间哑口无言。于是,我又临时充当了一回老师。给小姑娘讲了一次嫦娥奔月的故事,讲人们对月亮的喜爱和崇拜,讲中秋节象征着团圆的意味。
小姑娘听了我的讲述,睁着大大的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而我面对眼前各式各样的月饼、五颜六色的包装以及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面对这些吵杂的商业行为中,只字不提中秋节的来历、不提传统的现象,忽然心生悲凉:如此下去,中秋节除了月饼,还会剩下什么?
记得儿时,每到中秋节,入夜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桌上摆着几个月饼、一壶茶。我们一边赏月一边听奶奶讲后羿和嫦娥的爱情故事。那个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却百听不厌。
如今,好端端的一个传统佳节,一个象征着团圆的日子,从节前一个月就被各种吵杂的商业活动占领。而中秋节也只剩下了月饼,剩下了为了经济利益的商业战争,剩下了各种夸大其词的虚假广告,剩下了炒作之下的天价月饼、黄金月饼、最大月饼、治病月饼······
节日越来越失去了其本来面目,失去传统的美好意义和象征,成了各种商家促销和谋利的工具。这是难道不是节日的悲哀、文化的悲哀?
而如何拯救节日,弘扬民俗习惯,归还节日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