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主题 : 春节习俗礼仪:放爆竹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金点子奖 宣传大使奖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18
威望: 23 点
铜币: 22928 枚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1-21
0楼  发表于: 2008-01-19 02:20

春节习俗礼仪:放爆竹

管理提醒: () ()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金点子奖 宣传大使奖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18
威望: 23 点
铜币: 22928 枚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1-21
1楼  发表于: 2008-01-19 02:21
春节习俗 春联渊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金点子奖 宣传大使奖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18
威望: 23 点
铜币: 22928 枚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1-21
2楼  发表于: 2008-01-19 02:22
春节习俗:桃符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在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许多文入学士的笔下多有记载;白居易《白礼六帖》: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桃”。古代春节期间人们挂桃符的盛况可见一斑。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金点子奖 宣传大使奖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18
威望: 23 点
铜币: 22928 枚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1-21
3楼  发表于: 2008-01-19 02:23
春节习俗:烟花
春节燃放爆竹的同时,民间还喜欢放烟花。烟花又称“焰火”或“礼花”,由爆竹演变发展而成。它由引信、发射药和炮药三部分组成。引信为导火线,点燃导火线,发射药燃烧,将炮药射向空中。炮药中有混杂的盐类,爆炸后,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便会产生五颜六色的火花,不能燃烧的物质便产生烟雾。烟花没有爆竹清脆的声响,但却有变幻无穷、色彩纷呈的图案。

相传烟花始于隋、唐,盛于宋。北宋时烟花制作已很精致,有了显现戏曲人物形象的“药发傀儡”。南宋时节日盛行放烟花,当时的景象从《武林旧事》中可窥一斑:“宫漏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现代烟花可分为低空烟花、高空烟花、地面烟花、水面烟花、手持烟花、吊线烟花、造型烟花等八大类,令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彩的烟花与声声爆竹相辉映,将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热闹非凡。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金点子奖 宣传大使奖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18
威望: 23 点
铜币: 22928 枚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1-21
4楼  发表于: 2008-01-19 02:23
春节习俗: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金点子奖 宣传大使奖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18
威望: 23 点
铜币: 22928 枚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1-21
5楼  发表于: 2008-01-19 02:24
春节习俗:走会
走会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节至灯节前后,在北京亦称香会,1949年后改称花会。每逢年节或遇喜庆大典以及山坛庙会,它便成为最有组织、最为热烈的街头歌舞表演。

走会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开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车会、高跷、杠箱、狮子、十番、太平鼓等。

开路会

走在最前面,以舞铁叉开路。叉上有铃档片,一舞即响。演练者面画古人脸谱,身着青缎靠,系丝绦,腰围虎皮战裙,脚穿青色缎靴。演练中除边行进边抛叉接叉外,还有“十字披红”、“横腰玉带”和“旱地拔葱”等技艺。开路会是每次走会必有的形式。

秧歌

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走会形式,几乎每会必有。北京地区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烧的地秧歌,故又俗称蹦子;此外还有一种打花鼓和边唱边打小铜钱者曰花钹,但不多见。秧歌的角色有渔翁(手持鱼竿身背鱼篓)、樵夫(亦称柴翁,肩扛扁担)、陀头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篮,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锣(俊扮女子,打小手锣)、丑锣(丑扮女子,打小手锣)、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渔婆及卖膏药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药旗或拿串铃),共12人,若全部出场演练,称全活。演练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调,最后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锣伴奏;秧歌调每首4句,每句7字,内容多取自水浒、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龙摆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锣鼓。

五虎棍

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与董家五虎打斗的故事。演练者勾花脸,着戏衣,手持齐眉棍和三节棍,表演双打,群打,有锣鼓伴奏。各种武术套路是预先编排好的,较简单。

跑旱船

用竹片扎成架子外罩绿布成船形,内有一旦角将船钩在腰间,边唱边舞;另一丑角勾白鼻梁戴髯口,在船旁作摇橹状。跑旱船来源于早年修运河的民工歌舞。

中幡

亦称幢幡、耍幡、大执事。幡旗用彩绸制成,绣中幡2字或图案,上下均由横竿支撑,上横竿两端系于一根三丈多长的粗竹竿顶,竿顶还缀几个大铃档;在粗竹竿中段约幡旗下横竿处有一个伞状物,幡由上述部分组成。幡的练法有单臂举三举、落三落、脑箭、牙箭、肘箭等,演练时有锣鼓伴奏;牙箭难度最大。中国自晋代就有“幡舞歌”的记载,耍幡在明清前多为宫廷舞乐,后传入民间,清代中幡已是北京走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小车会

小车用竹片扎成长方形框架,外罩色布,两侧画车轮,上搭凉棚,后有两根车把;内有一俊扮女子将车钩在腰间,腰前装一双盘膝假腿;车后有一人扮车夫手扶车把,前有一人拉车。演练的套路与旱船相似,但演唱的词曲比旱船活泼有趣。

高跷

一种用双脚踩着木跷作舞的传统歌舞形式。跷有高矮之分,高者约五尺多,矮者三尺多。高跷的角色与地秧歌大同小异,全活有:陀头和尚(双手各持一木棒互击,在队前开路)、小二哥(童子扮相,持花篮)、傻柱子(丑扮)、老作子(花婆扮相)、柴翁(肩扛扁担)、渔翁(身背鱼篓)、俊锣(俊扮女子,手打小铜锣)、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武扇(丑扮公子,手持蝴蝶)、文扇(俊扮女子,手持扇)、渔婆、卖膏药者(身挎药葫芦)12个角色;若出场10人,则去掉后两角,亦有加入青蛇、白蛇。演练多为两人一组的小场,套路有单腿跳走、摔叉、苏秦背剑、过高凳、走独板桥、叠罗汉等。

杠箱会

在清代是一种半官半私的会档,内容多取材于“借饷”。演练时,八人抬着四只有响环的大箱子做各种舞蹈动作,有时跳着走,使箱环声合拍节;接着是一个官员(丑扮)头戴纱帽身穿红袍坐在一根竹竿上,身后打一把大伞;观众可任意向坐在“轿子”上的“官老爷”鸣冤告状,“官右爷”则必须对此发表感慨或作出诙谐的回答,观众也可以与“官老爷”打趣说笑;扮衙役抬轿的演员,边走边喊官威,模仿真宫出巡。此会在清代多由六部衙役演练,借用吏部大堂执事,民国以后多由民间演出,30年代初绝迹。

狮子

亦称耍狮子。狮子分为太狮(大狮子)、少狮(小狮子);太狮由二人合作演练,少狮由一人独演。演狮子的披苫称囊,由两部分组成,狮头用木雕制,饰金漆绘彩缀彩穗和铃铛,口眼均能动;狮子身躯由黄或蓝色平纹麻布制成,缀多缕染成黄或蓝色的青麻当狮毛。演练由两只太狮出场,按规距左黄右蓝;少狮无定数,但必须为偶数。耍狮子比其它会都壮观,很为人们喜爱。

十番

亦称小执事,是一个宜于行走的乐队,乐手身穿彩绣服装,多用丝竹乐器,演奏优雅的曲调;大曲都成套,每套下有牌名,如《风吹花蝶》、《清江引》等。十番原为明清两代的著名乐谱,清代乾隆嘉庆之际,内廷曾设《十番学》,专门研究十番中的所有乐曲;民国以后,十番绝迹。

太平鼓

亦称年鼓,其道具是一把蒲扇形的有柄单面鼓,羊皮面铁条框,鼓面绘花草、人物等,鼓框衬绒球或花穗,鼓柄下缀小铁环数枚。演练人用软藤鼓鞭边击边舞,打法有正面打、反面打、打边、手磕鼓面、手磕鼓柄、振动铁环等。太平鼓原为小孩子过春节敲打的玩物,清代宫廷也有打太平鼓的习俗,民国以后,太平鼓成为走会内容。套路有“大扇”、“小扇”、“斗公鸡”、“夹篱笆”、“穿胡同”等。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金点子奖 宣传大使奖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18
威望: 23 点
铜币: 22928 枚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1-21
6楼  发表于: 2008-01-19 02:26
春节习俗 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

其实,真要论起来,俗称吃“猪血泡汤”的年猪饭远远要胜过大年夜饭。虽然杀了猪,那下酒的菜却是猪骨头、猪血、猪下水之类。待猪骨头炖好后,将放了坛子(酸菜)水煮好的猪血倒入
,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猪血泡汤”大杂烩了,味道十分鲜美。在座的除了本家的亲朋好友之外,还有几位“特别”的人物——寨里有威望的长寿老人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大人、小孩免不了有些伤风感冒之类的大小事,自然要麻烦山寨里的草医,今日之席他也定是座上宾;平时跟别人闹了口角纠纷,想重归于好但又放不下脸面的,今天是最好的“借口”。而作为被请者,哪怕积怨再深,见对方让了步,也就弃却前嫌,欣然前往。再有就是小孩读书的学校老师。瑶寨山民素有尊师的优良传统,那老师必是不可缺少的嘉宾。

年年岁岁“杀年猪”,岁岁年年求吉祥。这一瑶乡民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快速回复 顶端
内容
HTML 代码不可用
使用签名
Wind Code自动转换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