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主题 : 今天你还写信吗?
永恒蔚蓝 离线
级别: 小配角
UID: 45
精华: 0
发帖: 60
铜币: -92 枚
威望: 0 点
贡献值: 0 点
银元: 0 个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10-05
最后登录: 2007-10-05
0楼  发表于: 2007-10-22   

今天你还写信吗?

  

  2007年10月13日看到《齐鲁晚报》题为“大学生嫌麻烦很少写信 一封家书感动得母亲大哭”的一篇报道:“山东师范大学的小杨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寄了一张贺卡,写了挺多的话,比如妈妈辛苦了、感谢妈妈什么的,其实就是想让她高兴一下。可谁知妈妈收到卡片后,一看就感动得突然大哭起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信”了。朋友,今天你还会收到来自远方的信吗?你还会跑去文具店买信纸、信封吗?你还写信吗?
 
  书信正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过去多少在外闯荡异乡的游子,书剑飘零身不由己,他们对家人传报平安,抒发一腔思乡之情,只能通过最古老的书信。写信曾经是两地相隔的亲朋之间最重要的联络沟通手段,出门了到了目的地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写封信报声平安。今天电话的便捷就不必说了,手机还可发短信、互联网就更其方便了,视频、音频的多媒体让人们尽享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感受。人们忙于打电话发短信、贺卡、聊QQ上MSN逛BBS发伊妹儿写博客,可写信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十几年前邮递员鼓鼓囊囊的邮包,其中一多半都是私人信件,今天恐怕连10%都不到了。

  嫌写信麻烦都言而无“信”了
  又是纸又是笔,还有信封啊邮票啊胶水啊,写完了还得跑到邮局去寄。有时候信写好了,可因为没时间去寄就一直放着,时间长了就难寻当时的心境了,信也便丢到一边。再说就是寄出去了还那么慢,最快也得一两天才能收到吧!互联网时代生活的快节奏,方便迅捷才是最重要的,有什么事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拿起话筒、拨通手机或点击鼠标,谁还写信呢?前不久在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对于“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这一项,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

  难寻书信人情味
  现在的通讯手段发达、便捷了,牵挂和思念中却总觉得少了那种浓浓的人情味,这是一个即使爱得焦头烂额也不会诞生《两地书》的时代。人们实在很难从冷冰冰的显示器屏幕或者短信息的“克隆”文字中,感受到亲人、朋友各自的生活气息,更不能从中捕捉引起共鸣的点点滴滴,重温久违的记忆。我们在接受现代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仍然值得珍惜的东西呢?

  纸上文字让人更觉亲近
  在这个鼠标轻轻一动就点击出千言语万的信息时代,电子邮箱中信纸、温馨的祝福都为你准备好了,那么朋友,你可曾还记得有信这种东西在吗?电子邮件还并不是严格意义或传统意义上的书信,电子邮件传递信息迅速、快捷更像快餐,但是传递感情就显得单薄了。一个电子邮件我们很难读出感情起伏跌宕的韵味,远不比书信更能让人感动,也无法完全替代传统书信这种极富“人情味”的沟通手段。尽管复制、粘贴乃至多媒体的声画并茂,可那毕竟是数字信息,没有笔迹墨色,没有信纸压痕,没有老父的烟味,当然更没有恋人的幽香,或者说没有“人”味吧。电子邮件特别是匿名的群发会使人觉得陌生、疏远,只有见到那实实在在的亲笔信才会感到亲切。信封上不同的字迹、不同的地址带来的心情是不同的,亲情、友情、爱情写在纸上,时时暖在心里。

  书信承载着人生的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如今当你在静静的夜里,也许还会翻出尘封的书信,回味那些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散落于何处或者已经飘散于岁月中的陈年的记忆。书信承载了人生一个个故事,一缕缕细腻的思绪,就像秋阳染红的枫叶一样诠释着我们的生命,滋润着我们的爱情,激励着我们的人生。一位朋友曾讲述了他的父亲给他邮信的故事,那时村里没有邮局邮信要到30公里外的镇上,父亲为了寄封信经常是天还没亮就出发了,走到镇上小心翼翼地把信放进信筒。父亲怕邮递员把信落下,每次还要蹲在角落里一动不动地盯着,直到邮递员把里面所有的信都取走才放心地往回赶。书信是一代代人们的情感依托,一幕幕人生的故事,在信里也在信外,会陪伴我们走完一生的。

  写信、寄信、盼信、看信原来是如此美好的事情
  写信总有一份从容一份温馨,打电话或者在键盘上敲电子邮件即便是QQ或MSN的即时通讯,也会有时间的某种紧迫感与约束感,很容易丢三落四的。写信时一杯清茶半室书香,你可以轻轻展开信纸,或写亲情或说相思,字斟句酌慢慢写来,那是何等惬意的事情啊!即使写完了忘了什么,还可以在邮寄前加在信的末尾,连装入照片也不忘在信封背面写上“内有照片请勿折”。书信寄出后有所思念有所守候的甜蜜,收到久盼而归的书信时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都使日子在期待中变得急促而美妙。因为,那些文字用心写就的,寄出去便会计算着日子,什么时候能收到回信,又有些无谓的惶恐,也担心邮差会不会把信丢了。读信更是件快乐的事情,明明急于看信却又不肯在人多的时候打开它,非要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独自享受。凝视信封那熟悉的字体,轻轻开封再去一字一字地读去想,那信笺那笔迹那折痕都饱含了只有你才能读懂的彼此间的温情。

  书信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书信远在春秋时期就已被广泛应用,诸侯间多是持“书”往来。“信”字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也作“信使”解,“信”字还有“诚信”之意。南北朝时“书”与“信”始合并为一个词语,至唐代遂具备了今人所说的书信的涵义。书信具有说事、言情、论理的作用,书信的内容可天马行空,写法又十分灵活。千百年来许多名人、文化人以及传世的民间书信集文学、书法、礼仪于一体,用纸、封笺、乃至折叠都很有讲究。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书信,如马克思恩格斯间的大量通信,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信,鲁迅的《两地书》,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曹丕的《与吴质书》,南朝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家信。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至今仍感人至深。

  明天书信仍然会伴随你我
  书信之承载、传递功能以其古老而温馨的方式仍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延续,传统意义上的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用笔写在纸上的应用文书。书信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构成,其书写格式和书信语言的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在这个视觉流行和全民娱乐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媒体制造的是一个“数码复制”的世界,电脑网络、影视卡通、一般图片传播几乎超过了文字传播的份量。人们更容易忽略非视觉层面,很少去深究图像和表象背后的价值观,不愿意调动追问不去思辨。两年前比尔•盖茨预言纸质媒介将在10年内被淘汰,去年他又说电子报纸将在三年内取代纸质报纸。难道明天真地会是“图图时代”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文字仍然具有其深拓性、超越性和感悟性功能,必定占据精神原创和文化再生产的主导地位,当然书信也一样。

  2007年10月20日
wdjdjp 离线
级别: 小配角
UID: 35
精华: 0
发帖: 73
铜币: -140 枚
威望: 0 点
贡献值: 1 点
银元: 0 个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09-18
最后登录: 2007-09-18
1楼  发表于: 2007-10-22   
灌 其实就是给你喜欢的帖一个回帖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5×3 正确答案:15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