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主题 : 不敢不会不愿放 烟花爆竹“开禁”也尴尬
清闲 离线
级别: 社区区长

UID: 2
精华: 16
发帖: 1658
铜币: 22968 枚
威望: 60 点
贡献值: 2 点
银元: 0 个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7(时)
注册时间: 2007-07-10
最后登录: 2010-06-12
0楼  发表于: 2008-01-10   

不敢不会不愿放 烟花爆竹“开禁”也尴尬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春节新年气象浓的原因自有很多,不过,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等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新衣、吃好饭在城里人眼中已变得越来越平常,而十余年来,比较可以增加“年味儿”的鞭炮在全国许多城市处于被禁之列。最近一两年,借着“年味儿”的呼唤,烟花爆竹终于克服重重阻力,在部分城市得以重见天日。从烟花爆竹的“禁放”到“开禁”,引起人们对传统民俗的传承、如何兴利除弊和提高政府施政能力等问题的思考。

  有人享受“年味儿” 有人命丧黄泉

  山东省有17个城市规定禁放烟花爆竹,前后持续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近一两年,各城市又在逐步“开禁”。其中济南市2005年春节取消了燃放禁令;而17个城市中最后坚守禁令的济宁市,也于2006年春节到来之前宣布解禁。

  山东省烟花爆竹协会秘书长陈虹对此评论说,我国几千年来传承的“爆竹声中辞旧岁”,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有着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过春节还是办喜事,如果没有爆竹声声,会感到有很大的缺憾。在禁放的这些年,有的城里人甚至想出了在办喜事时用爆米花的声音增加热烈气氛的“绝招”。

  烟花爆竹的“开禁”,弥补了年味儿变淡和喜庆气氛不足的缺憾。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享受着“年味儿”,也有人对随之而来的噪音、空气污染不胜其烦,更有人自己或家人被鞭炮炸飞手指、炸瞎眼睛,甚至要吞下因鞭炮而失去亲人的苦果。

  1月16日下午,刚刚“开禁”的济宁市,一位14岁的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不慎将手中拿着的一枚雷管引爆,结果左手三个手指被炸得血肉模糊,不得不截除;面部和眼睛也被炸伤,面临者失明的威胁。

  在刚刚过去的农历小年,济南市的鞭炮声响个不停,但当晚全市各医院接诊了十位由于燃放鞭炮造成眼外伤的病人。

  2005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淄博市一位姓董的年仅20岁的小伙子到楼下放礼花弹,因礼花弹没有按时爆炸,他弯腰前去查看,不料这时礼花弹突然爆炸,击中了他的左颈部,后因抢救无效命丧黄泉。

  据济南市公安局统计,2005年济南市从烟花爆竹“开禁”的第一天到正月初七,全市各医院共收治了近300名因燃放烟花爆竹被炸伤的人员。其中179人手部受伤,71人眼部受伤,18人头部受伤,其余人是面部、足部等部位被灼伤、烧伤。其中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一名11岁男孩,也是在察看未响的鞭炮时,鞭炮突然爆炸,被炸伤眼睛,最后被迫摘除一个眼球,造成终身残疾。

  济南市安监局的一位干部说,因放鞭炮受伤乃至因此而丧生的是少数人,但这些人对他们的家庭而言就是全部,而这种痛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终生难愈的。


“禁放”:安全隐患是大了还是小了?

  各大城市10多年前选择了禁放,但禁放是否能禁绝安全隐患呢?

  济南市安监局政策法规处的一位干部分析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虽说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但说穿了,这是按照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作出的决策。对于不容易管理的事情,政府为了减少麻烦,采取的习惯性做法就是颁布禁令。但所有具备深厚社会基础的东西绝非政府的一纸禁令就能禁绝的,结果无非是由公开转向地下,转向政府监控不到的地方。一方面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引起的安全隐患并未消除,另一方面政府因已有“禁放令”,从而放弃了对燃放安全的教育和引导。

  他举例说,在禁放令生效时,政府不可能通过媒体等手段教育引导市民如何安全有序地燃放,不损及公共利益。所以有些素质较低的市民大年三十晚上直接从阳台上用竹竿将鞭炮挑到窗外燃放,全然不顾楼下邻居的感受。

  “禁改限”后,济南市明确规定七大类三四十种地方不得燃放烟花爆竹,医院、幼儿园、学校教学区,民用建筑的公共走廊、楼梯、屋顶、阳台、窗口等均属禁放范围;地方媒体也多次进行燃放安全的宣传。一些接受采访的济南市民认为,如果长期坚持安全燃放的宣传,使市民在燃放烟花爆竹时既保护好自己,也避免伤及他人,会大大降低发生燃放事故的几率,减少安全隐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民俗为“年味儿”助兴的正面作用。

  济南市安监部门调查后发现,“禁改限”后,缺乏燃放经验是导致安全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从未接触过鞭炮的青少年在烟花爆竹“开禁”后初次尝试燃放,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差,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安全事故。

  山东省烟花爆竹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禁放烟花爆竹曲曲折折实行了10年,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加重了安全、环保等社会问题,最后不得不重新“开禁”。通过这件事,政府应该反思,在行政中少用“禁”的手段,多用“限”的方式,因为禁而不止为祸更多,而通过引导会有不断的进步。

  青少年失去兴趣 放鞭炮的民俗会不禁而亡?

  2006年春节前夕,山东省烟花爆竹协会组织部分基层会员单位对消费市场进行了一次调查,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对鞭炮“感情深厚”的主要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对鞭炮普遍兴趣淡漠。

  青少年失去兴趣,放鞭炮的民俗会否不禁而亡?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对鞭炮没有兴趣原因很多,但首先是因为山东省各城市10年的禁放,使许多青少年从小就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经历,没有培养起这方面的兴趣。

  与此相反,30岁以上的成年人对烟花爆竹比较痴迷。山东省烟花爆竹协会秘书长陈虹说,30岁以上的成年人以前过春节时,想放鞭炮的时候普遍没有多少钱购买,前些年又由于“禁放令”而不能自由燃放,现在禁令解除,自己也有了收入,可以自由地重温儿时的欢乐,所以便成了烟花爆竹消费的主力军。

  济南市一位姓张的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女孩,对鞭炮不感兴趣容易理解,鞭炮本来就是男孩子们的游戏,但没想到已上中学的外甥对鞭炮也同样不感兴趣。去年济南市鞭炮“开禁”后,张师傅开车采购了一大批各种花式的烟花爆竹,想让已十四五岁的外甥放个够,没想到孩子根本不玩这个东西。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自己害怕,担心被炸着!“听起来好笑,不过想想也正常。”张师傅说,“我们这些三四十岁的人,放鞭炮胆子最大的时候也是年龄很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济南市‘禁鞭’10年,这些小孩子几乎没碰过烟花爆竹,对烟花爆竹的习性一点都摸不准,害怕自然也是正常的。”

  与各大城市一样,济南市虽说‘禁鞭’10年,并没有完全禁住。每年都有不少市民“越过雷池”放个不停。然而,山东省烟花爆竹协会副秘书长刘燕钢担心地说,10年‘禁鞭’虽说没能禁绝,但这一传统习俗已经被“伤筋动骨”了。很难想象,当对烟花爆竹已经失去兴趣的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将来成年后,这种流传了千百年的民俗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记者在采访中,有些市民提出,这些年政府对鞭炮禁来禁去,过几年恐怕鼓励放也没人放了。到那时不知还能指望用什么东西来拯救我们春节的“年味儿”!

  推进传统民俗"与时维新",考验政府施政能力

  随着烟花爆竹的“开禁”,有专家指出,燃放烟花爆竹具有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的弊端,譬如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存在安全隐患等等。但它同时又是中国的古老民俗,为广大群众所喜欢。烟花爆竹“禁改限”,正是要求政府寻找维护公共利益和顺应民俗习惯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这也是对政府部门的智慧和施政能力的考验。

  2005年元宵节,在禁放10年后的首次“开禁”之年,济南市在大明湖公园举办了音乐烟花晚会,五六万市民前往观看。市民们没有想到,烟花爆竹这些“土玩艺儿”竟与现代科技联系在一起,令他们大开眼界:燃放员提着笔记本电脑,按下启动键后,点火线马上变成一串火光,沿着水面飞向湖心岛;烟花在音乐声中升起,在空中组成绚丽多姿的图案。

  陈虹秘书长介绍说,在禁放的10余年时间里,烟花爆竹的生产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环保型烟花也大量出现。在世界上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燃放烟花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而最讲环保的城市国家新加坡近年来也解除了对烟花爆竹的禁令;甚至美国的圣诞节也放起了烟花爆竹。

  陈虹说,在许多城市禁放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烟花爆竹的相关标准,并于2005年正式实施。在新的标准中,对于“礼花弹”、“组合盆花”等容易造成伤害的品种以及引火线等关键部件都制定了强制标准,比如引火线,原先点火后是1秒爆炸还是2秒爆炸均无人管,甚至十七八秒也并无不可;而从2005年3月15日后,根据国家正式实施的烟花爆竹生产标准,所有引火线的燃烧时间均要保持在3-13秒之间,时间太短或太长均不合规格。仅此一条,就会减少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安全起见,各地政府对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销售、燃放等也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不过,从济南市“开禁”后的情况来看,加强对燃放烟花爆竹传统习俗的管理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符合现代文明标准的社会习俗仍任重而道远。例如,济南市的“限放令”将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限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之间,在此期间,除农历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五和正月十五外,其他时间不得在二十三时至次日五时燃放。为保证这些燃放规定的落实,济南市规定,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个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则加重处罚,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然而,市民具体的执行情况并不能令人乐观。一些市民根本无视政府的限制性规定,放起鞭炮来“自由自在”,不分时间、地点,甚至通宵达旦地燃放,使周边居民彻夜难眠;而有限的警力根本不足以监督到位。因此,如何让这种从乡土社会中走出来的传统习俗适应城市生活,仍在考验着政府的施政能力。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5×3 正确答案:15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