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逸藍吉他 親筆 2007-10-17 謝絕轉載 禁止模仿
今天整天都在聽帕格尼尼,寫到這裏的時候,我看了下螢幕右下角的時間,晚上20:15。
剛才打算出去吃晚飯的時候在街上聽到水木年華的《老屋》。
……
親愛的老屋
還停在原處
而你在哪裏
只留給我回憶的幸福
無論你現在何處
我都愛你一如當初
無論你現在何處
我都愛你一如當初
無論你現在何處
我都愛你一如當初
無論你現在何處
我都愛你一如當初
……
突然就很想念媽媽。孤單地站在風裏,站立在夜裏人山人海的街道,我看到自己的影子被燈光拉得無限長。是那麽的寂寞,那麽的憂傷。
媽媽,請原諒我出來後一直沒有給你打電話。您知道,我總是無法好好僞裝自己的聲音自己的笑容。我不想你知道我過得不好而在家裏憂心忡忡,與其這樣還不如不讓你知道,起碼這樣您頂多只會說這不孝的丫頭。是女兒不聽您的話身體還沒好就跑出來,而且還不好好定期到醫院複診。
我總是在對的時間裏錯過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改天再悶悶不樂地懊悔。過後,卻置之不理。等哪日疼得無法忍受了才突然想起的時候又接著深深難過。那是我疼痛的悲哀。活該!
媽媽,我不想去醫院不要去醫院更不喜歡去醫院,不喜歡長時間呆在醫院裏。一直幼稚的覺得只有出了車禍或者得了什麽絕症的人才需要住院接受長期治療的。雖然我的病也需要動手術,可我就是不喜歡。況且,家裏不是很窮麽。
其實,說穿了我只不過是很害怕。那些不停咆哮的死亡。它们一直纠缠着我,不肯离去。
甩甩頭,轉身去吉之島打了份6元錢的快餐,然後提著回到了住處。吃飯的時候,眼淚再也沒能忍住,緩緩滑落下來。鏡片瞬間被模糊掉,世界跟著變模糊了。
嗚…媽媽…媽媽…
我這樣蒼白的悲涼隆重的刻在這個地方。而我以為會有人來拾去。
蒼白的時光里只有我一個人的喃喃自語徘徊在黑色的夜風里,然而身邊卻全是與我不相干的陌生面孔。
我如此的害怕,我是那麽的害怕。
我曾和誰在某個下雨天的破屋檐下不期而遇?
我曾和誰在路邊的咖啡廳喝過同一種黑咖啡?
我曾和誰在人潮洶湧的街頭默默並肩而行過?
我曾和誰用同樣的姿勢同樣的眼神仰望天空?
我曾和谁在華麗而無憂的青春里攜手赴幸福?
當我獨自行走在路上,看著眼前形形色色的人們臉上多姿的笑容,會有那么一點憂傷,那么一點落寞,那么一點孤單,也有那么一點幸福。
我可以加快腳步和他們行走短短的一段路,沾取來自陌生人身上那莫須有的燦爛光明以及些許泌人的快樂。
我希望自己能夠隨時隨地簡單的感受快樂,而非總是憂傷淺淺。
是誰說的,幸福,比例剎那,也抵得上所有的苦。
最小化Word文檔,打開電腦存檔里以前行走或停留時的照片。多數是獨身的,可是笑容都是滿滿的而又自然。
和葉秀最后的一張合影,是在步行街一家新開不久的貼紙坊拍的半身照。相片里的兩個女生親密無間,只是現在,自從工作後就再也沒有聯系過。
十一的時候我曾給她打過兩通電話,通了卻總是沒人接聽﹔傳短信過去,卻永遠都收不到回復。
覺得很悲哀。那么真誠曾經求我無論去到何方都別要忘記她的女子如今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
午夜或凌晨不眠時給我打電話吐露心聲或者哭完就挂掉什么也不說的女子,而今已經不再是需要我安慰需要我擁抱需要我憐惜需要我心疼的女子。
沒有再被需要,所以只能遠離,或者就只在你遙遠的附近默不作聲關注你。知道你過得很好也就放心了很多。只是,我心里仍然有些難受。曾經你念念不忘挂在嘴邊放在心里的我卻被你隔離在外。可我仍會憐惜她這樣的女子。
我本就不是個喜歡求人和很有耐性的女子,所以,自那以后也不曾主動給她打過任何電話。只是,心里仍然惦記著。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善于聯絡的人。很容易在不停的行走中丟失一些親密的朋友,無法被跟上亦或無法追逐,於是,越走越遠。只剩下越來越封閉的自己。
土豆,是最不需要我擔憂的女子。她是懂得生活的。如若能夠快樂,她決不會讓自己難過。她才是那種能夠隨時隨地找樂源的樂天派女子。再清憑的日子她也會讓自己過得富足豐饒。
我是欣賞這樣的女子的。也歡喜我有這么一個難得的女友。
和土豆即使互不聯系的日子再久,也不會有我快要失去她這個朋友的感覺。而葉秀,不聯系了就會讓我產生一種我們已彼此疏遠的陌生感覺。許是錯覺吧。
說一聲離去,就這樣把那面時光打上了封印。我卻還是沒有在一夜之間看透所有的結局。
迷,是距離我最遠卻永遠把我裝在心坑上。她那么脆弱那么堅強,她那么可愛那么干淨,她那么隱忍那么張揚,她那么洒脫那么華麗,她那么消極那么頹廢。
迷,她曾給過我那么多的祝福那么多的疼愛那么多的眷念那么多的溫暖,更多的是不安與絕望。迷總是在某個時間面里消失很久,居無定所地飄泊。直至再次出現的時候帶給我的是滿身的風塵仆仆與干淨的笑容純澈的眼神。用很肯定的語氣充滿力氣地對我說:我很好。
也是后來才知道,原來她滿身的傷痛比任何人都要多都要多。只是,她從來不說。
迷說,只要不說脆弱那么她就是勇敢的女子。
迷,,她是讓我心狠狠疼又狠心疼她的女子。
青春散場,年華耗盡後,我仍會用回憶記得你,你們。
Sunday, October 14, 2007